“您的课对我而言更像是人生的一个加油站,能学到知识,还能净化内心,只要您讲我就信,去实践,最后都能收获好的结果。您的课可以说是一束光,而我就愿意追着光跑。”这是当时还是工商管理专业大一新生的邱一鸣同学,课后给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宝藏老师”杨桂菊教授发去的信息。
被学生像追光一样追课,在杨桂菊教授20年的从教生涯里经常发生。而追课的人,不仅有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毕业多年的校友,甚至还有在读的MBA学生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来听课。
“教育是唤醒兴泊证券,而不是灌输。”对杨桂菊来说,这不仅是为师者的使命,更是她收获众多“忠粉”的秘诀。
“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学习‘为什么’和‘如何做’。如何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唤醒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与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能进一步投入到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才是我作为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杨桂菊说。
“道理不是嘴巴‘讲’出来的,而是心里和行动上流露出来的。 比如,我讲使命感时,就自己先把使命感体现在一举一动里;讲投入和热情,自己就先全身心地投入,热情满满地去做事。”杨桂菊又说。
有人听了她的课后,会主动询问老师还讲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从此成了杨老师的“忠粉”;有已经毕业的学生,悄悄回到校园,守候在教室门口,挽着杨老师走进教室……从组织行为学到商务管理沟通,从本科生课堂到MBA课堂,从奉贤校区到徐汇校区,杨老师走到哪里,学生就追到哪里。
旁听的家属里,甚至还有初中生。周五的晚上,2024级MBA生物医药班的向梅同学就把读初中的女儿带到了商务管理沟通的课堂。“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沟通,我上了杨老师的课后很受启发,运用所学知识与孩子沟通变得容易起来。但我领悟得还不够,转述给女儿就又打折扣,干脆建议她一起来听课。”
“遇到质疑与挑战,只要坚信路是对的,就勇敢地往前走。”这是杨桂菊自己的人生经验,也是她想言传身教给学生的启示。
有一次,在MBA班的课上,一名学生不同意杨老师的观点,一节课里3次站起来反驳。面对质疑与挑战,杨老师并没有不开心,而是耐心地将道理讲透、逻辑理顺。尽管这名学生不再反驳,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未真正接受。
然而一周后,她却主动发来微信:“杨老师,今天我去一家企业调研后,亲身感受到了这家企业文化的温度、管理的人性化,才深刻理解了您一直强调的使命感的重要性。”
杨桂菊的微信好友90%以上都是她的学生,每次课后,她几乎都会收到学生积极热情的反馈。
有一天夜里,她收到了2022级MBA全日3班的刘康伟同学的信息:“杨老师,我失眠了,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一开始我读MBA,是为了懂点财务、法律等知识,上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这些很微不足道,方向很重要,我之前的方向存在很大问题!目前我的收获很大:一是公司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是自己内心得到了重生,三是收获了一群革命般友谊的小伙伴!”
学生们从杨桂菊的身上,感受到了“心无一事时”的纯粹、“润物细无声”的智慧以及“化作春泥”的奉献,对他们来说兴泊证券,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幸运呢?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